八十载春秋,弹指一挥间。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我们而言,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似乎仅是历史书中的一页,或是影视作品里的一段光影。然而,历史从未真正远离——它镌刻在祖辈的讲述里,隐于故乡的遗迹中,也定格在一张张渐已泛黄的老照片背后。
此前,网小安发起的“寻找身边的抗战记忆”主题征集活动,收获了一批饱含深情的投稿,并萃选出三份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样本。10月23日晚在学院245会议室,特邀请这三位同学,携带他们寻访到的“历史碎片”,带领大家共同开启这场时空对话,让沉睡的记忆被重新“激活”,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回响。活动由系统软硬件安全党支部书记段刘祺主持。

王艺鸣:让秦岭深处的国防工事“活”起来
王艺鸣同学首先带领大家走向陕西洛南。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她让沉睡在秦岭深处的国防工事群重焕生机。她不仅阐述了这些工事当年的战略意义,更分享了它们如今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崭新面貌,让听众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精神的传承。

李聪:二七纪念塔,一座城市的抗争记忆
李聪同学将大家的视线引向了郑州地标——二七纪念塔。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为轴线,串联起工人阶级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抗争,让一座塔的故事,承载起一份沉甸甸的城市记忆与不屈的民族精神。

杨程瑞:黑土地上的抗战史诗与智慧
杨程瑞同学则将焦点聚焦于东北黑土地上的抗战史诗。从吉林一中校友马骏的革命事迹,到抗联战士发明的“延吉”炸弹和刻在树干上的秘密标语,再到抚顺三块石遗址见证的中苏协作……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共同描绘出一幅艰苦卓绝、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抗战图景,令人深受震撼。

活动现场,气氛专注而充满敬意。分享结束后,与会者仍沉浸其中,围绕这些来自同学身边、带着家族与乡土温度的故事展开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些真实可感鲜活的历史片段,更能触动内心,拉近了那段峥嵘岁月与当代青年的情感距离。
记忆或许会随时间褪色,但被共同解码与讲述的记忆,却能在共鸣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我们相信,这些抗战记忆的“种子”已悄然植根于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田。守护民族的共同记忆,正是“网小安”精神的自然延伸——我们不仅致力于守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清朗,更愿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火墙”,让历史的故事永不湮没,让那份源自血脉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永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