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精神传承的方向。为深入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2025年7月6日,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感悟抗战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学院学工主管方雪老师的带领下,赴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张思德广场等地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踏入展厅,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央警卫团的雕塑群像巍然矗立,昂首挺胸的姿态仿佛将时光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依次参观六个主题展厅,从土窑洞中摇曳的油灯微光到南泥湾垦荒的金黄麦浪,从抗日军政大学的课堂到整风运动的文献手稿,每一幅历史画面、每一件珍贵文物都生动诠释着党在延安十三年间领导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队员们走进领袖们曾居住的简朴窑洞。斑驳的木桌、泛黄的纸笔、屋后菜畦间,官兵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跃然眼前。安塞腰鼓的激昂节奏与陕北民歌的悠扬旋律中,实践队与非遗剪纸传承人、《走进延安》作者黄晓非老师展开深度对话,在民间艺术的鲜活表达里触摸延安人民最质朴的红色基因。



下午,实践队踏访杨家岭革命旧址。在黄土坡的窑洞院落里,睡木板床、盘土炕的细节讲述着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与坚韧。走进中共七大的中央大礼堂,穹顶的红旗与标语中蕴含着激荡的历史风云。

步入枣园旧址,斑驳的窑洞、简朴的桌椅与泛黄的文献,将队员们的思绪带回1943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领导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峥嵘岁月。“老一辈革命家在窑洞油灯下运筹帷幄的场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胸怀天下’四个字的千钧重量。”队员潘星宇在参观后动情说道。

暮色中,实践队来到张思德纪念广场。队员们饱含热情地在张思德同志雕像前诵读《为人民服务》,铿锵誓言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张思德烧炭的火光,照亮了我们的初心;‘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了我们扎根网安领域的信念。”队员郑昀朋在诵读后表示。

当晚,大型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以震撼的舞台艺术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白雁明、欧阳坚、拴柱三位热血青年的奋斗画卷。光影流转间,实践队员们与往昔的青春热血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跌宕剧情中上了一堂直击心灵的大思政课。

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厚重的历史长廊,到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布满岁月痕迹的黄土小径,西工大网安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当《延安·延安》舞台灯光渐暗,他们心中那盏由延安精神点燃的革命信仰之灯却愈发光明。